沒有集裝箱就沒有全球化
2011-09-08 08:12:05 來源:中國水運網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當馬克西姆·麥克萊恩的“理想X號”靜悄悄地從美國紐華克港起航時,地球還遠不是今天這個樣子。
那時,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,日本的家庭還吃不上產自美國懷俄明州的牛肉,法國設計師還沒有把高檔服裝放在土耳其和越南生產,蘋果平板電腦的零件也并非來自中國西南地區一條流水線。
很難想象,在55年前的春天,“理想X號”在不經意間將分散的大陸連結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。雖然在今天看來,那不過是一艘再普通不過的老油輪——上面裝著58個33英尺的鋁制集裝箱,表面有很多焊縫和鉚釘,底部鋪著木板,一端有兩扇巨大的門。
但在1956年4月26日,麥克萊恩——一家航運公司的老板,邀請了100多位政商要人在紐華克港共進午餐,并觀看起重機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怎樣將集裝箱吊裝到“理想X號”上。緊接著,麥克萊恩帶著手下的高管,飛到休斯敦去迎接油輪進港。
所有的碼頭工人以及其他人都跑來觀看。一位目擊者回憶說,他們“吃驚地看到一艘油輪的甲板上裝載了那么多的集裝箱。人人都注視著這個龐大的怪物,人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”。現場的人并沒有意識到,這些集裝箱即將引領一場革命。
根據美國經濟學這馬克·萊文森所著的《集裝箱改變世界》,當時的碼頭不是今天這樣藍色、黃色、橙紅色的集裝箱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的樣子,而是遍布著紙板箱、木板箱和木桶。裝著洗滌劑或牛油的金屬罐,散落在一包包重達200公斤的棉布或獸皮旁邊。散放著的木料,一筐筐柑橘或橄欖,都可能是一船“混雜貨”的一部分。
自動裝卸車和手提車來回穿梭,工人像螞蟻一樣背著沉重的貨物,腰幾乎彎成一個直角。總之,碼頭亂成了一鍋粥。
按照這種運輸方法,運費可能高達成本的25%。運輸成本耗費在了把貨物從陸上轉移到輪船上,以及到達目的地港時再把貨物搬回卡車或火車上。甚至,6000公里的海上運輸所需要的費用,可能只占把貨物運抵出發港以及從到達港運走貨物這兩段16公里路上運輸所需費用的50%。
是時候請集裝箱來拯救世界了。準確來說,為人類作出這一巨大貢獻的是運輸業巨頭,麥克萊恩先生。
這個“滿腦袋賺錢點子”的商人以巴倫坦啤酒作為研究對象,把啤酒搬運到一艘傳統的近海運輸船上,包括用卡車運輸到港口、卸車、堆放到中轉貨棚、從中轉貨棚搬出、包裹到吊貨網中、吊運到船上并堆放到貨艙里,其成本是每噸4美元。如果使用集裝箱的方案,在釀酒廠把啤酒裝進集裝箱,到了碼頭上直接把集裝箱吊裝到專門設計的船上,成本只有每噸25美分。
當然,對集裝箱的大規模使用并不僅僅意味著將過去“散貨散運”的方式改變為“整存整運”。 起重機也懸掛上了“省錢的新設備”——擴張爪,它可以伸展開來罩住整個集裝箱。在離地面18米高的駕駛室里,起重機操作員可以在集裝箱上方降下擴張爪,然后輕輕地按下開關讓吊鉤鉤住集裝箱的各個角。一旦集裝箱被吊運到位,操作員再按一下開關就可以讓吊鉤脫離,根本不用地面上的工人去碰集裝箱。
麥克萊恩認識到,降低貨運成本所要求的不僅僅是一個金屬箱子,而是一整套貨物處理的新方法。這個系統的每個組成部分,港口、輪船、起重機、儲存設施、卡車、火車以及發貨人自身的操作等等,都必須做出改變。
各個大陸之間的航運得以低成本運轉。蝴蝶效應延綿不絕,一位中國評論者說,“一個個冷冰冰的鋁制或鋼制大箱子,卻堆積出了中國每年2萬億美元的出口總值。”《經濟學家》雜志甚至用激情洋溢的筆調評價道:“如果沒有集裝箱,就不會有全球化。”
2001年,享年96歲的麥克萊恩去世。當他還是個年輕人的時候,他可不知道自己將成為“1950年以來改變世界的10個人之一”,他更不會費心推測,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到“地球是平的”。
標簽: 集裝箱